王润身个人资料
王润身(1924年-2007年9月27日),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他生于河北雄县,1947年参加革命,后在八一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担任电影演员。
王润身在1960年上映的电影《林海雪原》中扮演著名侦察英雄杨子荣而一举成名,其后还参演了《回民支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激战前夜》《北斗》《春眠不觉晓》《不该发生的故事》《黑太阳731》等电影以及电视连续剧《光荣街十号》《张学良将军》等;2007年在吉林长春去世。
王润身(1924-2007),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名誉理事、第八届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荣誉奖获得者;河北雄县人;1947年加入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北进"文工队,1949年调河北军区文工团,1952年调华北军区文工团,1955年调入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1956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在《激战前夜》、《长空比翼》、《战上海》、《回民支队》等影片中扮演了主要角色。
1960年,王润身在故事片《林海雪原》中扮演了侦察英雄杨子荣,给观众留下了难以泯灭的印象,接着他又在《野火春风斗古城》中饰演起义将领关敬陶。
1978年,他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接拍了《北斗》、《春眠不觉晓》、《明天回答你》、《不该发生的故事》、《鞘中之剑》等影片,担任主要角色;在此期间,他还参与了珠影、峨影、西影、广西厂的影片拍摄,并参加了30多部电视剧的演出。
2007年9月27日,王润身因心脏功能衰竭不幸逝世,享年83岁; 追悼会在长春市殡仪馆举行,著名表演艺术家陈汝斌和他的学生王刚以及吉林省委宣传部、长影集团的领导出席了追悼会,国家广电局局长赵实送来了花圈、中国电影学会发来了唁电。
王润身电影作品《激战前夜》饰鲁维智
《长空比翼》
《战上海》
《回民支队》
《赤峰号》饰 大老梁
《林海雪原》饰杨子荣
《野火春风斗古城》饰关敬陶
《北斗》
《春眠不觉晓》
《明天回答你》
《不该发生的故事》
《鞘中之剑》
参演电视剧 剧名上映时间扮演角色导演合作演员武装特警
2004
杨父
于敏
杨凡
光荣街十号
1999
尚参谋长
李龙跃
李默然
张学良将军
1995
张作相
金钊
尤勇
女人不是月亮
1993
曹美容
潘霞
赵明明
早年经历在茫茫白洋淀东北,在缓缓东流的大清河畔,有一个昝岗镇,这里水草丰美,物产富饶,人杰地灵。虽属乡野,却有着浓厚的艺术氛围,西河大鼓在当地就广为流传;著名西河大鼓北口"王派"创始人王振元,在雄县和书界都久负盛名;北口"王派"第二代传人、王振元之子王魁武,不仅能说传统书目,而且创作编演了反映抗日斗争的著名书目《昝岗惨案》和反映土地改革的书目《减租减息》,影响深远,在中国戏曲史上都占有一定的地位。
王魁武在刚过而立之年喜得娇子,这就是王润身,他从小受到家庭艺术熏陶,自然喜爱这种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本可跟父学艺,成为北口王派的第三代传人。可父亲却执意不让他学习大鼓,而要他读书,希冀将来能出门做大事。
王润身8岁时便入学,先在镇上的官学后入私人学校学习。私人学校,除学习国文、算术、历史等课程,重点学习古文。从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龙文鞭影》等学起,还学习了四书中的《孟子》。这种基本正规的教育,虽只学习四五年时间,但使王润身获益良多,达到了相当初中的文化水平,这在当时就算有文化的了。
王润身的父亲,觉得孩子会唱鼓词也不是什么坏事,既然他是一块艺术坯子,就采取了顺其自然的态度。默认了王润身学唱西河大鼓,并让其学习弹拨三弦拉二胡。王润身跟随父亲走乡串巷,四处演出。王润身在台上一面弹拉,一面说唱,很快,便成为家庭戏班里一个多面手,成为西河大鼓的民间艺人。
昝岗镇是著名的西河大鼓之乡,与其相距9公里的开口镇却是个武术重镇,那里各派武林高手云集,每当举行武术比赛,热闹异常。青年人爱听大鼓也爱习武,昝岗镇上也有不少习武人,王润身在学习间隙,也常与同伴学习武术,11岁时,曾正式拜武林名家高振东为师,学习"形意门派"武术,几近学完了全套功夫。挥枪舞棒,架式十足,颇有一点"形意门"的味道。这种当初无意间的活动,为后来从事表演带来很大益处。
参加革命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人开进了雄县昝岗镇,王润身既不能学习,又不练武,更无心说唱大鼓,那段日子很苦闷,这是王润身痛苦难忘的一段日子。
国民党部队到了昝岗位镇,王润身不愿在家呆下去,听说大清河以南共产党正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部队还有文艺演出队,便与几个年轻伙伴,通过封锁线,偷偷跑到大清河以南,投奔了八路军,参加了冀中军区第十军分区北进文艺工作队;经过两个多月的短期培训,1947年10月正式参军 ,成为文工团的队员。因为他能拉善唱,会蹦会跳,而且还会耍枪弄棒,很快便成为团里的艺术骨干分子。那时,文工团没有细致分工,提倡的是"一专""三会""八能",团员要什么都干。
三级军区文工团取消,王润身所在的文工团整编,全团百多人只留下11个人。王润身有幸被留下,被编入新成立的河北军区文工团,王润身到了省城保定。
1952年文工团再次整编,王润身被编到华北军区文工团,与田华、张良、李炎等同在一个团。在这两个团先后参加演出了话剧《赤叶河》、《为谁打天下》、《白毛女》、《刘胡兰》和《战线南移》及《在战斗里成长》等。在后两个戏中,分别扮演侦察参谋和一个普通战士,后来两剧参加全国话剧汇演,《战线南移》荣获了一等奖,王润身荣立三等功;《战斗里成长》荣获了二等奖,王润身再次荣立三等功;1955年夏,文工团再次整编,王润身与田华、王心刚、张良、李炎等人一起被编入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
步入影坛、1956年夏,王润身与田华、王心刚、张良、李炎等人一起,被抽调到八一电影制片厂,不久,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成立,王润身成为专业电影演员。从此步入影坛。
王润身到八一厂后,拍摄的第一部戏是王冰与冯毅夫执导的《激战前夜》,他在片中主演侦察科长鲁维智,他机智敏锐,侦察出暗藏的特务,他化妆打入敌特内部,最后将特务一网打尽。王润身第一次在水银灯下拍戏,开头很不适应,有些紧张。导演对他说:"王润身,我看过你的戏,你是演员的料。你要舒展开,该怎么演就怎么演。不要顾虑灯光场面等,大胆放开。"王润身拘紧心理消除,表演自如,凭他多年舞台实践的经验,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开头顺利。
导演王冰又邀请王润身出演空战片《长空比翼》,扮演片中的飞行师长。按着要求,剧中有师长两场滑冰的戏,开拍前,导演问王润身:"你会滑冰吗?"王润身摇头。导演说:"片中有你滑冰的戏,不找替身,你要自己干,你要学会滑冰。"王润身问:"给多长时间?""一个月时间。"王问:"好学吗?"导演说:"你试试吧。"
这年,王润身已经34岁,按说已不是滑冰的年龄。既然戏里需要,他决心要滑出一个样子来。这时,摄制组到了丹东浪头机场。机场有滑冰场,正好长影演员杨光在摄制组扮演飞行员的爱人护士长,她滑冰滑得好,主动教王润身滑冰。王润身每天天亮早早爬起来,先偷偷个人练习,杨光发现后,赶到冰场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刚滑几步摔倒了,倒了又爬起来,滚得满身冰雪。那时正值十冬腊月,东北天气正冷,10多天下来,不只手被冻得红肿难受,大腿屁骨都摔得疼痛难挨,肿得不敢碰。开拍前,导演检查,问王润身:"你滑得怎样了?"王润身说:"你看看吧。"说着滑了几圈,导演高兴地说:"好了,还有那么点意思,合格了。"接着开始拍摄。影片拍完后,由空军最高首长刘亚楼审查,刘亚楼司令员对影片给予赞赏。导演很高兴。导演见到王润身说:"首长对影片评价很好,你的戏首长很满意,功夫不负有心人。以后要多下功夫。"
同年王润身接连上了王冰导演执导的另一部戏《战上海》,影片反映1947年我军解放上海时,在苏州河同国民党军队的激战,王润身扮演老班长赵永生。
当时正值七月酷暑,上海高温多达40度,行人只穿一个裤头,撑一把洋伞还热得汗流浃背,演员个个要全付武装,头戴钢盔,荷枪弹实弹投入拍摄。摄制组在苏州河一带摆开战场,封锁交通,戒严行人,敌我双方数百名兵力,真刀真枪打起巷战来。为了追求影片真实,冲杀一次又一次,每次下来,汗水把衣裳打个响透。王润身回忆当时情景时说:"我是班长,每次冲杀我必在前,一冲数十米,敌人枪弹射来,我先倒下,折腾最利害的就是我了。我没有丝毫的怨言,真是不厌其烦。一连拍了四天,个个累得不行了。"
一天,一对老年夫妇,拎着两个大西瓜来到摄制组,说:"我就住在附近一座楼房的三楼,每天着你们拍戏。我们原以为演员最清闲了,这几天看到你们太苦了,要不是为了表现当年解放上海时的战斗情景,谁来受这个罪!没有别的,买个西瓜,送你们吃了凉快凉快吧。"
王润身回忆当年情景,感触颇深地说:"我们拍戏的艰苦情景感动了老年夫妇,老年夫妇的举动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影片拍完,剪接送审,当年指挥上海战役的陈毅元帅审查了影片,认为影片拍得不错,但对影片提出了意见。
据王润身回忆说:"当时,导演王冰送审回来,向摄制组传达了陈毅元帅的审查意见,主要意思是:影片表现了解放上海的艰苦,但战争场面过于残酷:到处是摞成摞的尸体,血水染红了苏州河的河水,使人看了受到刺激,这样谁还敢送儿子参军?现在修正主义正在宣扬"战争残酷论",你们这样表现战争,正给修正主义作了例证。你们想想是否作些修改?"据说,根据领导审查意见,这部影片作了较大修改。修改的结果将王润身的戏大量被删减,由原来在战场上英勇牺牲,成为战斗英雄,改成没有死,英姿勃勃回来见到了他的妈妈胡朋。王润身说:"原来我在战场上死掉了,后面就没戏了。战场拼杀的戏大量删减后,又增加了一场新的戏--战场回来同妈妈胡朋见面。这倒是好事:我没死,活了过来。但白遭了四天罪。"
走向巅峰人们常说:干什么事都是"头三脚难踢"。王润身的头三脚可以说是一脚比一脚踢得好。这与他自小学艺后来又从事多年舞台表演不无关系。他拍摄了3部影片后,不仅自己增加了自信,而且外界对他的评价越来越好。刚刚拍完《战上海》,导演刘沛然正在筹备八一厂1960年重点影片《林海雪原》的拍摄。
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1957年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据说9个月销售50万册,是当时最畅销的图书。侦察英雄杨子荣一时成为家喻户晓 人物。王润身在看了小说后,就想:如果把小说搬上银幕,能饰演杨子荣这个人物那将是最过瘾的了。他得悉刘沛然导演筹拍这部影片的消息之后,暗暗注视着他的"动向",这时刘沛然导演正为选择扮演杨子荣的演员,伤透了脑筋。
这时全国许多剧种--从话剧、评剧、京剧直到曲艺,都在演出《智取威虎山》。导演刘沛然什么也不说,拉上王润身观看各剧种的演出,看了几个剧种的演出,看了多个不同的杨子荣,之后才问王润身:"你认为哪个杨子荣演得好?"王润身把几天来看戏的感受直告导演:"感到这些杨子荣都缺了点什么。"导演问:"此话怎讲?"王润身说:"我们已听了曲波的几次报告,如果把这个人物演成胆大心细,群众关系好,天不怕,地不怕,乐观、老实、正派的一位老侦察员,当然可以。不过这与小说的风格有些不太统一了。"导演问:"你打算怎么演?"王润身说:"应该在他身上悄悄地抹上一笔中国武侠的色彩。如果这个人物言谈举止,音容笑貌,带点武侠味儿,这个人物会更加丰满。"导演认真地问:"如果你演这个人物怎样?"王润身掩饰内心的喜悦,平静静地说:"我倒有这个条件:小时,我看过不少武侠小说,学过武术,也会跳舞,又在戏剧舞台上演过多个角色,演起来不会有什么问题。好像画家手里拿着笔,看着景物,心里想画什么,手自然就画了出来。"导演见王润身这样充满了自信,就说:"这样吧:你先准备两段戏----一是舌战群匪,一是进山献图。"这样,王润身找化妆师造了型,准备了两天戏,找到导演刘沛然,将准备好的两段戏表演给他看。导演看后非常满意,一板敲定:"就这么演!杨子荣就是你了!"就这样,王润身在导演几经筛选之后,接演了《林海雪原》中杨子荣这个人物。
影片故事背景本来发生在小兴安岭的牡丹江,原来想在那里选择外景地。当时,吉林通化军分区对拍这部影片有着特别的热情,说什么要摄制组到通化拍摄。盛情难却,摄制组到了通化,住在通化军分区安排的一个离山林较近的小招待所,在长白山的深山老林选择了一处外景地。当时正是东北最冷的季节,气温总是在零下30--40度。出门就是没膝深的大雪,步行几千米才能到达拍摄地点。追剿土匪,雪地行军,以至同当地老百姓的接触,都在山里。总之每天拍戏,都在雪地跋涉。拍起戏来,一遍又一遍,人在大雪壳里走上几趟,就会累得跋不动腿。再加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吃的很差,摄制组是在一个工人吃饭的大棚子里吃饭,尽管当地军分区多方照顾,但营养还是跟不上去。那种艰辛可想而知。王润身回忆说:"那年冬天,东北雪特别大,头一天走过的路,第二天就被雪覆盖上,进山常常迷路。一次我化妆晚了,单独进山,觉得是这个方向,走了半天,不见景地,不顾沟壑,低头往前走,被一伐木工人喊住,狠狠地训斥我一顿:'你不要命啦?'我不解地问:'怎么啦?'工人用嘴呶呶指着前面的一处林子说:'你没看着?前面有牌子:行人止步,前面危险。那里的石头是风化石,松动得很。一脚踩下,跌到万丈深渊,就会粉身碎骨!前不久,这里还死过人呢。'"王润身吓得忙停住脚步,心里更感到发冷。后来工人将他送上景地,才免生意外。这样在长白山密林深处,连续拍摄百多天,北京街头的树都长出了绿叶时,摄制组才回到了北京。
拍摄内景正是7到8月份,这时北京灼热如火。摄制组在长白山几个月冻得不行,现在又热得难挨。好多戏都身穿冬衣,一动满身汗。王润身咬牙坚持,好在拍完能冲冷水澡,比山区还是好多了。看来当演员冷的罪能遭,热的罪也能遭才行。王润身按着自己的设想,紧紧把握住导演定下的基调,克服寒冷炎热等各种困难,认真拍摄每一个镜头。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润身将我军侦察英雄杨子荣的飒爽英姿,胆大心细,临危不慌,威武不屈,豪侠仗义的非凡气质,生动地表现出来。影片上映后,受到全国广大观众的欢迎。这使"王润身"三字顿时耀眼,为人熟知,从此跻身明星的行列。八一厂这时将王润身与王晓棠和王心刚并称"三王",王润身的事业走到了一个巅峰。
1963年,长影导演王炎筹备拍摄《独立大队》时,曾邀王润身扮演片中从"天、地、人"三不管的绿林好汉成长为革命战士的马龙,这时八一厂的严济洲导演正在物色《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人选。一下把王润身拉住,请他扮演了片中的伪治安军团长,后被我争取,在关键时刻率部起义的关敬陶,这是王润身创作的第五个银幕形象。
当我请他谈谈这个形象时,王润身首先连连说:"遗憾,遗憾。"我问:"怎么回事?"他向我介绍了片中最后一场戏自己没有把握准。他说:"就是在年三十晚上,两口子在屋里喝酒,这时有人敲门,从门缝捅进来一封信,打开一看,是共产党送来的。内容是:劝我要做好事,不要帮助敌人,祝新年快乐。我当时表现得很惊慌,没有一点自恃,可以说那不是关敬陶,而是我本人王润身。看完了标准拷贝后,我非常后悔,可这时不能再修改重拍了,这是我终生的遗憾。说电影是遗憾的艺术,真是使人遗憾终生。"王润身的这番话,使我感受到了一位老演员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瑕不掩瑜,一处表演失当,对一部影片的整体效果,影响并不很大。
《野火春风斗古城》是我国60年代一部优秀的军事题材影片,王晓棠一人扮演金环银环姐妹俩。她把金环演得有如"写意水墨画",而将妹妹银环演得像"工笔画",姐妹两个截然不同的地下交通员的性格,都表演出色,影片受到广大观众的交口称赞。